近日,“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被洗劫一空”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。
7月11日,受害者金先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,旅行团一车人下车吃饭不过二十分钟,回来时发现大巴车门被暴力撬开,行李财物已消失无踪,其中不乏劳力士手表这样的贵重物品,损失惨重。
此并非孤例。早在今年2月5日和6月24日,中国驻意大利佛罗伦萨总领馆就已预警,罗马、佛罗伦萨等地频发中国旅行团集体失窃事件,提醒游客注意个人财物安全。
如今暑期出境旅游热度持续攀升。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,截至7月2日,国内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543万张,同比增长约10%。途牛发布的《2025暑期出游趋势预测》显示,意大利、英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仍是预订热度最高的目的地。
但近年来,盗抢案件、翻车撞车、潜水溺亡等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事件时有发生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旅游者出境满意度研究报告》显示,未来,安全感知提升已成为出境游客满意度持续改善的关键挑战。欧洲游的“滤镜”被渐渐撕碎,跨国旅行风险引发担忧。
谁打开了风险的“方便之门”?
社交平台上的“种草”、翻译机器的迭代、免签政策的出台……多重刺激下,中国消费者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。但出境游绝非只是去到其他国家游玩那么简单。在出行、游览、消费、返程的一系列动作里,不可控因素与盗抢风险叠加,加剧出境游安全压力。
记者打开国内各大保险销售平台发现,境外旅行产品琳琅满目,涵盖了旅行的不同阶段。旅程开始前,可能存在由于恶劣和极端天气,比如暴雪、大雾或其他客观原因,导致旅行取消和改签的风险;旅行途中,财产方面存在随身财产被偷被盗,或行李托运途中遭第三方承运商损坏的风险;医疗方面,存在由于水土不服导致急性肠胃疾病,旅途劳累导致感冒发烧等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,或在参加热门娱乐活动时发生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;如在途中发生意外受伤或疾病,旅行结束后需要回国继续治疗等。
今年夏天,欧洲多地遭遇罕见热浪侵袭。据意大利华人网消息,一名66岁上海女游客在米兰大教堂屋顶观景时因高温脱水晕倒,紧急送医抢救。当日气温超40℃,意大利18城发布高温红色预警。这些事件均凸显了自然与意外风险的破坏力。
打开社交平台,“欧洲防盗”相关词条引发了千万级浏览和讨论,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“防盗心得”:教你通过神情辨别人小偷,为行李箱绑上防盗绳,将奢侈品外包装换成普通帆布袋……可谓花样百出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李佳盈目前正在联合国某欧洲办事处实习,她表示,在去往当地之前,已听闻不少盗抢事件,她打算“购买防盗神器,每天打扮得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。”
饶是如此,也挡不住犯罪者手法升级,从扒窃发展为整车洗劫、飞车抢夺。2月26日,郭富城妻子方媛在米兰机场被抢走一只价值14万元的名牌包,包内还有重要证件与现金。7月7日,歌手戴燕妮发文称在机场高速到巴黎的路上遭遇破窗抢劫,“整个作案过程就几秒”。
更严峻的情况是,游客遭遇盗抢之后,依靠当地警力真正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较低。今年4月,演员孙坚在社交平台发视频,称自己在巴塞罗那三天被偷了两次。报警之后,警员也无能为力,因为巴塞罗那每天会发生几万起偷盗,根本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监控录像。
此外,语言与文化壁垒加剧了风险应对难度。游客境外沟通不畅,既影响报案取证效率,也可能因不熟悉当地规则陷入被动,进一步放大安全漏洞。
境外游切记看清合同
事前预防是基础。有法律界人士建议,选择参团旅游时,应选择具有合法资质、经旅游主管部门备案的旅行社并签订正规旅游合同,缴纳团费应汇入旅行社的对公账户并主动索取发票。遇到旅游纠纷时可作为维权的重要依据,谨防各类“零负团费”“低价促销”等虚假宣传。网上报名时,要确认该网站是否经工商、网监部门登记备案且有备案登记号。
无论是网上签订电子合同还是签订纸质合同,都要审查旅游合同中的旅行社名称、落款公章与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名称是否一致。
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,在签订合同时,只有出境社有权限带领和组织游客进行出境游。但在实际销售的过程中,往往是多个旅行社共同收团,最后将客人“打包”给某一家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统一组织。
也就是说,报名或者收费的旅行社,并不一定具备出境资质。因此,要警惕旅行社、中间商偷偷修改合同主体,即招揽客户的旅行社与签订合同的主体不一致,造成日后维权的困难。
从事民商法研究的湖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、法学博士蔡大顺认为,就境外旅行保险而言,需要完善的方面很多,如提升旅游保险风险保障水平、提升旅游保险服务水平、优化理赔程序等等。
此外,境外旅行险里常把奢侈品、现金等列为免赔项。从保险法来看,这类条件是否合理?蔡大顺介绍,免责条款是否合理,要看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是否向投保人履行明确提示和说明义务,也要看免责条款本身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。判断条款是否有效,还要结合民法与保险法的相关内容、具体案件情况进行综合考量。
从事旅游行业十年的出境游资深领队张茜表示:“现在带出境旅行团,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向游客说明安全问题,尤其是防盗防骗。”如在境外遭遇意外,事发后第一时间应优先固定证据并启动当地救济程序。若涉及盗抢,需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,要求警方出具报失单等包含物品明细、事发时间地点的双语报案回执,特别注意要求警方注明损失物品的品牌、型号等细节,这是后续保险理赔和追责的核心凭证。
针对人身伤害,应保留所有医疗单据,要求医疗机构提供英文诊断证明,避免因语言差异影响后续理赔。如果丢失银行卡,应及时联系发卡银行挂失冻结,避免盗刷。如果护照无法找回,可通过“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”(+86-10-12308)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,其能补办旅行证件及协调当地警方加快案件处理。
若购买了境外旅行险,需尽快联系保险公司,明确理赔所需材料清单。
回国后,可依托国内法律体系深化维权。针对旅行社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情况,可凭旅游合同、行程单及损失证明,向文旅部门(12301 平台)投诉,或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》第七十条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赔偿直接损失及合理费用。
若涉及保险理赔纠纷,可通过银保监会信访渠道(12378 热线)投诉,监管部门会督促保险公司按条款履约。对于集体性损失,联合其他游客形成维权团体更具优势。
保险、服务与监管协同破局
应对出境游风险,需推动保险产品与服务的针对性升级。北京琴园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段辉介绍,其所属旅行社每次都会为游客购买大额保险,付出很高的安全成本。
从需求端看,中国游客对出境保险的认知度领先亚太。《2025中国出境游指数》显示,90%的中国出境游旅行者计划在下一次国际旅行中购买旅游保险,人身安全(49%)和极端天气事件(42%)被列为购买旅行保险的最主要动因。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与24小时全球紧急救援服务也是众多中国出境游旅行者的重要考虑因素,凸显出远超航班取消或财产遗失等保障范围之外的全面保障需求。
据南都周刊报道,2023年一名中国游客在冰岛突发心脏病,因其购买的保险合作救援公司在北欧无网点,最终家属自费80万元安排医疗包机。
保险产品需 “因地制宜”。记者咨询资深保险经纪人后得知,目前旅行社集中为游客购买保险时,更多青睐的还是意外伤害险,财产损失等其他类型的险种涉及不多。但其实,不同目的地的风险特征差异显著,保险产品应实现“精准匹配”。欧洲侧重财务盗抢保障,美国需强化医疗与救援,海岛则必备航班延误险。
目前,国内平台的境外旅行险细分明确,涵盖意外、医疗、财物损失等,消费者可根据目的地风险特点选择,提升保障的精准性。
旅行社与监管部门也需发力。前者应优化行程安全设计,加强境外服务对接;后者可推动跨境维权协作机制,降低游客的时间与经济成本,让出境游在热度中筑牢安全防线。段辉认为,景区也应完善基础医疗、紧急救援、警力保障等相关资源的配套,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。
目前,国家标准《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规范》也正在进行修订当中。此次修订注重引导旅行社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督与改进,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,完善投诉处理流程等,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感。
当前,出境游风险防控正从 “事后补救” 转向 “事前预防”,保险产品、服务链条与监管机制的协同升级,不仅能降低游客的风险成本,更将推动出境游市场从 “规模增长” 向 “质量提升” 转型,让热度与安全形成良性循环。
冠达配资-配资门户公司官网-排名前十证券公司-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